海圖上找不到的“擁軍航線” 和平時期的軍民魚水深情
2019-07-29 13:01:47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關(guān)注新華網(wǎng)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海圖上找不到的“擁軍航線”

  六十年、五代船,和平時期的軍民魚水深情

  第五任“擁軍船”船長錢均堂在駕駛船只。(攝于7月5日)

  茫茫黃海的碧波環(huán)繞下,蘇山島孤懸海外,駐島官兵“與世隔絕”。

  距離蘇山島6.8海里的院夼村,從1960年開始,就拿出最好的船和最有經(jīng)驗的船長,開辟出一條“擁軍航線”,義務協(xié)助駐島部隊運送人員和物資。

  60年來,從最初的小舢板到如今的現(xiàn)代化養(yǎng)殖看護船,“擁軍船”的五代船、五代船長“有呼必應”,風雨無阻地航行了近20萬公里。

  以“擁軍船”為紐帶,村民和駐軍相親相助,軍民關(guān)系堅如磐石;村集體累計投入擁軍資金3000余萬元,為蘇山島建成黃海前哨鋼鐵堡壘提供了重要助力,以無私行動詮釋了和平時期的軍民魚水深情。

  一條航線

  五任船長接力掌舵

  時隔4個月,再回院夼村碼頭,迎接劉洪乾的還是熟悉的船長和熟悉的船。

  今年3月轉(zhuǎn)業(yè)離開蘇山島之后,這是劉洪乾首次回島看望戰(zhàn)友。跟駐島時一樣,他提前聯(lián)系好“擁軍船”船長錢均堂,乘船上島。

  “這條船是連接蘇山島和大陸的紐帶,我們駐島官兵及家屬來往小島、生活物資的運送,這條‘擁軍船’幫了大忙?!眲⒑榍f。

  一個漁村、一條漁船,義務分擔起駐島官兵們的保障任務——這份堅持,已經(jīng)進入第60個年頭。

  院夼村黨委書記王國明告訴記者,1960年3月,為填飽肚子冒險出海的院夼村村民王道倫和王義寬,駕駛漁船在返航途中遭遇大霧和強海流,在蘇山島海域迷失航向。沒有燈塔指路、沒有地方避險。

  體力不支之際,村民們的呼救聲被島上的戰(zhàn)士們聽到。十幾名戰(zhàn)士趕到海邊,敲響銅鑼、揮動紅布引導漁船靠泊蘇山島。二人被救下后,王義寬發(fā)起高燒,官兵們輪流喂飯、喂藥,直到他康復離島。

  此后,駐島官兵又先后救起7名遇險的村民?!疤K山島來了解放軍,解放軍是咱的救命恩人”在院夼村民間口口相傳,村干部專程上島表示感謝。

  登上島后,他們才發(fā)現(xiàn)這個不足0.5平方公里的小島上,生活環(huán)境十分惡劣,無居民、無淡水、無耕地、無航線,官兵們的補給缺乏保障,村干部們一陣心酸。

  “駐島之初,這里確實非常艱苦?!瘪v島連隊指導員張博告訴記者,據(jù)連史資料記載,官兵們住的是茅草房,淡水、糧食、蔬菜、日用品等生活物資都需要上級定期用登陸艇進行運輸,上下島也沒有日常交通工具;遇到海況不好、物資斷供時,官兵們只能吃“海水烙餅”。

  軍愛民,民擁軍,蘇山島的艱苦深深觸動了院夼村。哪能讓守島戍國的解放軍親人缺吃少穿?樸實的村民們決定為駐島官兵們做點事情。

  “俺們漁家人,最拿手的就是開船!”村干部商議后決定,拿出最好的一條漁船作為“擁軍船”,專門往返于蘇山島和院夼村之間,義務提供官兵、親屬和物資給養(yǎng)的運輸服務,報答官兵們的救命之恩。經(jīng)驗豐富的王道倫自告奮勇成為第一任擁軍船長。

  “擁軍船”的調(diào)度歸駐島連隊,人員工資、燃油、維修等一應費用都由院夼村承擔。王國明說,只要連隊有需求,“擁軍船”隨叫隨到,如今每年往返超過300趟。

  每個周五,是駐蘇山島連隊例行補給時間。記者近日跟隨錢均堂來到院夼村碼頭。在這里,志愿者們正在將官兵們一周的生活物資搬上“擁軍船”。

  這批物資里,有飲用水、面條、花生油和10多種新鮮蔬菜,還有院夼村“夾帶”捎給官兵們的帶魚和飲料。看似一馬平川的大海上,“擁軍船”破浪而行、上下顛簸。不到10公里的路程,卻用了一個多小時。

  從新鮮蔬菜到光伏板,通過“擁軍船”運送到蘇山島上的物資,改變著駐島官兵們的生活。官兵們自己動手腌制的咸菜,曾經(jīng)是重要的下飯菜,如今成了連隊的稀缺“名吃”。

  從王道倫到錢均堂,“擁軍船”船長已經(jīng)歷了5代;從搖櫓小船、小帆船、小機動船、大馬力機動船,再到近期剛剛試航的現(xiàn)代化養(yǎng)殖看護船,“擁軍船”也不多不少經(jīng)歷了5代。

  60載斗轉(zhuǎn)星移、風云變幻,唯一不變的是“擁軍船”的名字,沿著這條海圖上找不到的航線,日復一日地折返于蘇山島和院夼村。

  “每一代‘擁軍船’都是村里最好的船?!蓖鯂髡f,剛剛投入使用的最新一代“擁軍船”由院夼村斥資138萬元建造,運輸能力由8噸提高到55噸,抗風能力由6級提高到8級,裝備了GPS和北斗系統(tǒng)雙導航系統(tǒng),基本可以實現(xiàn)全天候航行。

  60年來,“擁軍船”迎來送往了島上23任軍事主官和19任政治主官為代表的駐島官兵及家屬10萬人次,累計航行里程相當于繞赤道5周。

  一種深情

  六十年相濡以沫

  登島時,正值午飯時間,幾名戰(zhàn)士親熱地將錢均堂拉進了食堂。

  “現(xiàn)在島上的每一名官兵,大多是泰叔接上來的。”行走在整潔的營區(qū),副指導員王浩告訴記者,錢均堂小名“福泰”,駐島官兵們都叫他“泰叔”;上一任船長王喜聯(lián),外號則是“島主”。

  蘇山島距離院夼村不遠,天氣好的時候,站在院夼村碼頭就能看到蘇山島;蘇山島離院夼村有時候很遠,短短10公里的海程,常常因為大霧、大風、大浪而成為“天塹”。尤其在夜間大霧時,船在島旁卻找不到島是常事。

  隨叫隨到的五代“擁軍船”船長,從沒有衛(wèi)星導航的年代開始,屢屢在蘇山島出現(xiàn)緊急傷情、病情時駕駛一葉扁舟破浪而至,讓“擁軍船”成為“救命船”。僅有記錄的深夜接送突發(fā)疾病官兵及親屬離島就醫(yī),就超過50次。

  2005年,“擁軍船”船長王喜聯(lián)接到駐島連隊的緊急求助電話,一名駐島士官的孩子在蘇山島不慎摔傷頭部,傷勢嚴重。島上醫(yī)療條件簡陋,孩子需要緊急送醫(yī)。

  當時,海上預報有8級大風,遠遠超出“擁軍船”的抗風浪能力。但王喜聯(lián)沒有絲毫猶豫,來不及加油就帶上幾名村民駕船上島,終于在燃油耗盡前把孩子送到了醫(yī)院。

  或許是習慣了一個人開船,面龐黝黑的錢均堂話語不多。2008年擔任“擁軍船”船長以來,除了一次大病住院,他幾乎沒出過村。

  “我沒別的事,就是開船?!彼f,不能讓部隊找不著自己、耽誤事了。

  從一次報恩開始、以“擁軍船”為紐帶,駐島連隊和院夼村村民結(jié)下不解之緣,“軍愛民、民擁軍,軍民一家親”的魚水關(guān)系堅如磐石。

  1990年6月,時任連長7個月大的孩子在探親時患上了肺炎,就近在院夼職工醫(yī)院醫(yī)治。那段時間,孩子白天在醫(yī)院掛吊瓶,晚上就被村民王進考接到家中照料。在王進考夫婦的悉心照顧下,半個月后孩子恢復健康。

  兩家之間的深厚情誼就此結(jié)下。連長妻子每到蘇山島,都要去看望王進考夫婦并住上幾日。最長的一次,母子倆不知不覺住了70多天。

  “連長的對象還幫著我們干農(nóng)活,像咱自家人一樣?!蓖踹M考告訴記者。

  第一代船長王道倫1997年去世,臨終前他拉著老伴連秀珍的手說:“我一輩子最牽掛的就是你和駐島官兵,我走以后,你要繼續(xù)替我去看望他們。”老伴含淚應允。

  連秀珍老人身體好的時候,年年為官兵們納鞋墊。如今雖已87歲高齡,視力模糊,可她每年都會委托“擁軍船”將家中存放的鞋墊送到蘇山島,用2000多雙溫暖的鞋墊呵護戰(zhàn)士們的雙腳。

  “我們可以將自己和親人的生命托付給他們。”張博如是說。

  2017年,張博的妻子和孩子上島探親,兩歲的孩子突然患上手足口病、高燒不退。附近作業(yè)的村民聽到島上的呼喊趕過來,頂著大風連夜將他的妻子、孩子送上岸。

  一代代駐島官兵,也從未忘記院夼人民的深情厚誼,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回報村民們的擁戴。

  “小時候農(nóng)村沒啥文化生活,蘇山島部隊經(jīng)常送電影到村里放映。”院夼村前黨委書記王巍巖回憶說,那是他小時候最盼的事情,“跟過年一樣”。

  院夼村經(jīng)濟條件不好的時期,漁民上了蘇山島都有好吃好喝招待著;三面環(huán)山的院夼村經(jīng)常發(fā)生山火,王國明告訴記者,只要在岸上休假的官兵聽說火情,都是第一時間趕到現(xiàn)場救火。

  院夼村曾在靠近蘇山島的海域建有一個養(yǎng)殖場。在養(yǎng)殖場拆除前,參與養(yǎng)殖的村民長期在島上和官兵們“同吃同住”。駐島連隊的第一盞電燈是養(yǎng)殖場的發(fā)電機點亮,官兵們也經(jīng)常幫著村民收割海帶。

  錢均堂的手機通訊錄里,大多數(shù)號碼是歷任駐島官兵的。他告訴記者,小女兒出嫁,前任連隊主官都趕過來了;他肺出血在威海市住院,連隊干部也在周末趕過去探望;術(shù)后不到一周,惦記著官兵們的錢鈞堂就急著出了院。

  時至今日,蘇山島仍在為附近海域從事海產(chǎn)品養(yǎng)殖的村民們提供著盡可能的方便:村民在海上遇到惡劣天氣時,有蘇山島的碼頭可以避風;村民在島上過夜,部隊也有房間留給他們。

  村里為官兵送戲劇、送物資,婦女專門納鞋墊送給戰(zhàn)士們……榮成市人民武裝部政委王志偉說,在持續(xù)的互幫互助中,駐島官兵和村民親如一家,駐島官兵把院夼村當成第二故鄉(xiāng)、將村民當成親人。

  一份初心

  演繹軍民魚水深情

  改革開放以來,院夼村集體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壯大,從一個貧瘠的小漁村變成了一個富裕的新鄉(xiāng)村?!案涣撕_吶?不忘戍邊人”,成為院夼村發(fā)展新的座右銘。

  滄海桑田,初心不改;航程萬里,矢志不渝。

  院夼村的村辦招待所前,有一塊刻有“軍人之家”的石頭。王巍巖告訴記者,過去駐島官兵和家屬上下島等船期間,都被村民接到家里免費吃住,從不談條件和報酬,官兵、家屬常常過意不去。1988年,村里投資300萬元建立“軍人接待站”,由村集體接過這部分責任。

  厚厚一沓泛黃的餐票見證著這段歷史。王巍巖說,駐島官兵和家屬來了,到院夼村可以直接領(lǐng)餐票免費就餐;招待所開設(shè)了軍人專用房間,供官兵和探親家屬免費住宿;駐島官兵來陸地辦事所需車輛,安排免費使用;駐島官兵到村里打電話一律優(yōu)先,并且免費;軍人和優(yōu)撫對象求醫(yī)問診一律免費……就連院夼村開在鎮(zhèn)里的酒店,駐島官兵的親屬都可以免費入住。

  隨著營區(qū)條件改善和部隊管理的日趨規(guī)范,官兵和家屬需要到村里吃住的情況越來越少,但至今“軍人之家”還發(fā)揮著應急保障功能。

  在擁軍的無償投入上,院夼村從未計算成本。原村委會主任王太民等人介紹,為保障登陸艇到村里提取物資,院夼村修建了專門的“擁軍碼頭”并兩次翻修,累計投入400余萬元,可供部隊多種型號的登陸艇停靠。

  2007年至2009年,駐島連隊建設(shè)新營房,院夼村主動放行重型運輸車輛,導致碼頭道路全部被軋壞,維修費用超過400萬元;因部隊訓練和建設(shè)需要,院夼村拆除了靠近蘇山島的養(yǎng)殖設(shè)施,直接損失接近800萬元……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院夼村用于擁軍的無償投入已經(jīng)接近3000萬元。僅看似不起眼的“擁軍船”每年的燃油成本就已超過20萬元。

  “這幾年院夼村漁業(yè)轉(zhuǎn)型不順,經(jīng)濟其實不如往年。他們還能這么大力度支援國防建設(shè)、支持蘇山島駐軍,格外難得?!睆埐┱f,蘇山島60年艱苦創(chuàng)業(yè),從零基礎(chǔ)發(fā)展成為戰(zhàn)備設(shè)施完備、生活設(shè)施齊全的現(xiàn)代化、信息化海防前哨,院夼村的擁軍支持功不可沒。

  時間的流逝讓院夼村擁軍的形式有了改變,但擁軍始終是沒有商量余地的行為準則。當了20年村黨委書記的王巍巖說:“哪一屆村兩委班子把擁軍船停了、把擁軍的傳統(tǒng)丟了,就是院夼村的罪人!”

  “院夼村擁軍行動已經(jīng)沉淀為傳統(tǒng)文化和生命記憶?!睒s成市委書記江山說,它源于膠東革命老區(qū)的紅色基因,源于漁民豪爽淳樸的真性情,更源于黨領(lǐng)導下的人民軍隊的作風優(yōu)良,體現(xiàn)了共產(chǎn)黨執(zhí)政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急部隊之所需、解部隊之所難,對駐島連隊的擁軍行動已從院夼村向更大范圍蔓延。副指導員王浩介紹,當?shù)卣鲑Y幫駐軍通了市電,正計劃新修環(huán)島公路;島上的空調(diào)、電腦、除濕機、冰箱等生活設(shè)備,很多也是地方政府或當?shù)仄髽I(yè)捐贈的……

  言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當年的船長王道倫、王義寬等老一代“擁軍人”早已逝去,但院夼村的擁軍情誼始終未變,它承載著幾代軍民可歌可泣的事跡,沉淀為一種擁軍文化和一種生命的記憶,水乳交融、親如一家的魚水深情仍在這片蒼茫的大海上延續(xù)……(記者趙新兵、陳灝、王陽)

+1
【糾錯】 責任編輯: 楊婷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合肥:戲水享清涼
合肥:戲水享清涼
高溫下的勞動者
高溫下的勞動者
上海:博物館奇妙“夜”
上海:博物館奇妙“夜”
大熊貓過生日
大熊貓過生日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70112481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