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我在現場|“封城”21天,我在武漢看見生命的頑強
2020-02-13 17:13:30 來源: 新華社客戶端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我在現場,記錄瞬間,成為歷史。

  從2019年12月,新冠肺炎出現伊始,一直到現在,視界君的數十位同事一直堅守在抗疫、防疫的最前線:無論是華南海鮮市場,還是醫(yī)院的重癥監(jiān)護室;無論是人流密集的機場、火車站,還是火神山、雷神山醫(yī)院的建設工地……他們一直在疫情發(fā)生、發(fā)展的現場,不斷地發(fā)出關于疫情的最新報道。

  我在現場|“封城”21天,我在武漢看見生命的頑強

  新華社記者 熊琦

  武漢1月23日“封城”,至今已經21天。來武漢十年整,從沒想過像今天這樣,懷念武漢的喧囂和吵鬧。

  空空蕩蕩的二環(huán)線、冷冷清清的江灘、寂靜無人的光谷,都是曾經最有煙火氣的地方。自從“封城”那一天起,我已不知道孤零零地開車轉了幾回,找尋我熟悉的城市氣息。

  商戶關門、小區(qū)封閉,偶爾的匆匆行人,臉上也都寫滿了擔憂。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中,無影無形的病毒飄蕩在武漢,不時傳來的壞消息壓在人們心里。

  焦慮、害怕、疲憊,都可以被咬牙戰(zhàn)勝。唯獨偶爾襲來的無力感,最讓人垂頭喪氣,有時背著相機迷失在街頭,不知道下一站該去往哪里。

  然而……舉目四望,我看見血肉之軀的平凡身影,在拼命拯救這座城市。

  有咬牙堅持的普通市民。從相約在朋友圈,到自發(fā)地朝著窗外喊“武漢加油”,武漢人的吶喊,在茫茫夜空之中匯聚力量,相互守望,展露生命的溫情與力量:沒有一個人是孤單的。

  還有拼了命的醫(yī)生。中南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醫(yī)生饒歆,左腳嚴重崴傷,步履維艱的他,柱上拐杖也要走向崗位;武漢第七醫(yī)院的護士喻凡,剛坐完月子不久,就站在了戰(zhàn)“疫”前線,由于工作和精神壓力太大,她在隔離區(qū)中幾近暈倒,被同事扶出;全國八方馳援的醫(yī)療隊成員,剛下飛機就集結在了醫(yī)院門口,等他們拿下護目鏡,才露出稚氣未脫的年輕面孔…這是他們拼盡全力的樣子。

  有日夜奮戰(zhàn)的農民工兄弟。在數天的時間內,全市13個大型綜合場館改建完成,搭建擁有萬余床位的“方艙醫(yī)院”,力求通過動用最小的社會資源,最大效果地將輕癥確診病人收入,阻斷傳染源,造就“生命之舟”。

  這些身影中還有被隔離的病人。江漢方艙醫(yī)院啟用的第一天,收治的首批病人里,有一個面目清秀的小伙子。入院躺下后,他打開了一本《政治秩序的起源》,安靜地閱讀??谡终谧×怂谋砬椋珔s藏不住眼神里的平靜和專注??匆娢遗e起相機,他輕輕擺了擺手,示意不用拍他,我猶豫片刻,還是執(zhí)意按下了快門。也許他并不明白,在有些喧囂的方艙醫(yī)院里,近乎靜止的他,是多么的令人震撼。

  在灰暗的時刻,依然保持著對知識的渴求、對未來的暢想?;野椎目臻g內,一個平靜的閱讀者,用他面對災難和生命的態(tài)度,綻放出無限的生機。

  1月24日,在武漢大學中南醫(yī)院重癥隔離病房,重癥醫(yī)學科主任彭志勇(左)與病情好轉的黃淑麗互致新春快樂。

  此時此地,也有太多眼淚和悲痛,還來不及釋放,就只能化作續(xù)步前行的力量。2月6日晚,李文亮醫(yī)生病危,全國網友悲慟,希望出現轉機。午夜時分我趕到他所在的醫(yī)院樓下,寒風中,和一群同行站在門口,想不服輸地等一個奇跡。直到凌晨3點,沒有奇跡發(fā)生。因為走得匆忙,缺少防護用品,我放棄了貿然進入隔離區(qū)拍攝的想法。在空無一人的醫(yī)院門口,只能深鞠一躬后離去。

  在一片混沌的日子里,已經忘了有多少個夜晚,內心在崩潰的邊緣徘徊,但痛哭之后的黎明卻依然要站在現場。因為對這場戰(zhàn)斗,我們沒有選擇,只能勝利。

  在武漢客廳方艙醫(yī)院,就算隔著厚厚霧氣的防護鏡,我依然被眼前景象深深打動:病人相互加油鼓勁,打拳的、拼魔方的、跳廣場舞的…他們有人呼吸艱難,喘著粗氣,卻也努力伸展,露出生命本來的頑強模樣。

  這個春節(jié)的武漢,雨水和陽光都曾輪番落下,絕望和希望也是如此?!澳救~飛舞之處 ,火亦生生不息?!睓鸦ㄊ㈤_的日子不遠了,這個城市重新熱鬧的樣子,也不會遠了。

新華社記者熊琦工作照

========

策劃:費茂華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邱麗芳
我在現場|“封城”21天,我在武漢看見生命的頑強-新華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1326112556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