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琢玉工序
“玉不琢,不成器”。博物館的展柜里,那一塊塊精美的古玉,到底是如何琢磨而成的呢?
近日,國家圖書館舉行的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fā)明創(chuàng)造名家講座上,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關曉武給大家分享了中國古玉加工工藝的發(fā)展歷程,以及古玉制作的待解之謎。
古書中的玉石制作工序
什么是玉?在《說文解字》中,對玉的定義是“石之美者”。
關曉武介紹,按礦物學成分,玉石主要分為硬玉和軟玉兩大類。前者的代表是翡翠,后者是指透閃石、陽起石一類。此外,廣義上還包括蛇紋石、綠松石等及其他寶石。
制作玉器,第一步自然是尋找玉料?!渡胶=洝分杏涊d了259處玉石產地,但大多已無蹤跡可尋。
采集到玉石后,便進入制作環(huán)節(ji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現在有電動琢玉機,古代的技術條件下,采用什么工具來琢磨玉石呢?
清代李澄淵在光緒十七年(1891年)應英國醫(yī)士畢索普要求畫了一組《玉作圖》?!队褡鲌D》細致描繪了從搗沙研漿、開玉、解玉、粗磨、細磨、掏膛、磨琢紋飾等到最后拋光的各個制作環(huán)節(jié)的場景。
事實上,這并非最早對古玉制作機械的記載。關曉武介紹,元代方回在《桐江續(xù)集》卷三十中的描述是目前所知最早涉及琢玉機的文字,明代《天工開物》一書所附的《琢玉圖》則是最早的實物描繪。
《琢玉圖》展示了古代琢玉機的外形。然而,流傳至今的《天工開物》有涂本、陶本、《古今圖書集成》引用本等20多個版本,不同版本里繪制的琢玉機也不盡相同。
古玉制作的待解謎團
隨著考古工作進展和拉曼光譜檢測分析技術等的應用,通過聯合研究和模擬實驗,人們對古玉制作工藝的認識不斷加深。不過,如今人們仍然要面對不少古玉制作的待解謎團。比如,如何加工大平面、制作窄細平行線和深孔、琢制扭絲紋玉環(huán)、加工珠子等等。
據關曉武介紹,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3個牙璋,長度分別為58、71、99厘米。將近一米的大平面,加工難度可想而知,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到底是如何切割、如何制作而成的,還有待研究。
令人震撼的不只是大平面,在一些玉器上還發(fā)現了肉眼難以察覺的窄細平行線。凌家灘出土的一只玉鐲,外徑8厘米、內徑5.7厘米、厚1厘米。張敬國等學者在30倍顯微鏡下觀察發(fā)現,玉鐲0.5厘米弧面上有約50條細陰線平行排列,紋絲不亂。
“推算一下,每兩條線之間的距離僅為0.1毫米。凌家灘文化距今5000多年,難以想象如此精細的加工是怎么實現的,用什么工具做到的?!标P曉武感嘆道。
同樣精細的還有扭絲紋玉環(huán)。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時期楚墓出土的一枚扭絲紋玉環(huán),扭絲紋飾非常精美,如絞擰的繩索,一圈圈的線條細密規(guī)整,距離均勻。
2004年,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生對玉環(huán)圖片上的螺旋凹槽距離進行了測量,用數學方法做了分析,并將相關研究發(fā)表在《科學》雜志上。他認為這些螺旋凹槽和阿基米德螺旋線相符,其制作可能采用了復式精密機械。
“他推測當時玉器制作者或許已經知道制造相應的裝置,來制成扭絲紋玉環(huán)?!标P曉武指出,不管春秋時期是否采用了復式機械裝置,考古發(fā)現的這些扭絲紋玉環(huán)都足以說明當時玉工的加工水平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記者 唐 婷)
-
智能科技:擁抱已來的未來
“赤橙黃綠青藍紫各色共享單車成為城市彩虹風景線,機場高鐵‘刷臉’進站,足不出戶就能買到心儀商品,在天津街頭買個煎餅果子也可以直接掃碼支付。”2018-05-17 19:53:01
-
杭州一中學引入“黑科技”刷臉考勤 分析學生課堂行為
近日,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學將一款名為“智慧課堂行為管理系統”的科技應用于課堂教學。據了解該系統可實現無感“刷臉”考勤,同時通過攝像頭,還可對課堂上學生的行為進行統計分析,并對異常行為實時反饋。2018-05-18 07:22:23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guī)則規(guī)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fā)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