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扎西德勒!我來自雪域高原,在西藏工作已4年多了。西藏的路,很多人喜歡稱為天路,今天,我跟大家分享兩段在邊遠鄉(xiāng)村的采訪路,難度系數(shù)都非常高,是真正的天路。
第一條是位于藏東南的墨脫路。它的難度系數(shù)高,是因為很多路段是懸掛在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絕壁上。墨脫公路直到2013年10月,在中國三代交通人的努力下才建成。而之前,很多人不得不徒步翻越兩座大雪山,甚至長眠在那里。
這幾年,中央電視臺持續(xù)關注墨脫,推出《走進墨脫》等直播特別節(jié)目,我也是三進墨脫。最特別的一次,是去年10月,到墨脫縣最偏遠、也是唯一一個還需要溜索過江的崗玉村。那條溜索長200米,下面是湍急的江水,我還有恐高癥,幸好當時喝了一碗當?shù)卮迕竦碾u爪谷酒,壯了壯膽,第一次五花大綁,綁了上去。
這些孩子是特地從崗玉村過來接我們的。當我綁在了溜索上時,心里非常恐慌,又撤了下來……我的搭檔扎旺說,“陳姐,要不你別去了,我去拍回來”。我當時就急了,怎么能不去了,對岸的村民還等著我們呢,第二次,我又綁上去了?;^對岸,村民告訴說,我們是第一個到門巴族村落采訪的媒體記者。
好消息是,就在今年7月,崗玉橋建成了,墨脫縣最后一個村告別了溜索過江的歷史,村里豐收的玉米第一次可以賣出去了。
在崗玉村采訪時,我還路遇了一對姐妹,4、5歲的樣子,她們倆只有一雙鞋,一人穿一只,山路很磨腳!這個情景,一直刻在我的腦海。不錯,我是滑過了溜索,可是,如果傳遞不出百姓心聲,沒有形成推動力,我們的走訪,價值又何在呢?“知屋漏者在宇下”,同甘共苦,把這一方百姓冷暖掛在心上,報道出去,形成推動力,這不正是我們這么多央視新聞人共同追尋的目標嗎?
我要分享的另一個故事,也跟路有關。這兩張照片是我的好朋友洛松今年9月30日在微信上發(fā)的,洛松,是昌都地區(qū)邊壩縣沙丁鄉(xiāng)的鄉(xiāng)村醫(yī)生,也是全國十佳最美鄉(xiāng)村醫(yī)生。
2012年冬天,我們5天徒步騎馬跟隨洛松在怒江峽谷里巡診,當時差點倒在了路上。為什么,因為大部分時間,我們都舍不得騎馬,山路太陡,馬的膝蓋很容易受傷,路途上有一匹白馬就癱倒在草地上。我們徒步走路,吃的是糌粑,還有一種當?shù)亟小皥A根”的土蘿卜,拌點老干媽,真的是減肥之旅。當我們終于走到這座5200多米的雪山腳下時,我的體力已極度透支,癱倒在雪地上,那個時候,我就在雪地想,可能紅軍戰(zhàn)士就是我這樣躺在雪地里休息一下,就永遠站不起來了!如果那個時候,洛松沒有給我10顆丹參滴丸和兩瓶葡萄糖液,或許,我真的要掛在那里。后來,在大家?guī)椭?,我拉著馬尾巴才爬上了山。到了山頂,我和洛松還有同行的藏族漢子們,一起坐在風雪中休息,洛松拉著我的手哭道:“陳姐,這條路以前沒有人走過,別人也不了解我這十八年的鄉(xiāng)村醫(yī)生是怎么走過來,只有你了解,因為你走了”。
我在微信里含著熱淚回了一段話:這一路走來,終見你結出碩果!我們一直都在努力走著自己的路,不要猶豫,不要懷疑,不要放棄!?因為我們的報道,西藏提高了全區(qū)鄉(xiāng)村醫(yī)生的待遇。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從騎著牦牛上珠峰去科考,到阿里地區(qū)無人區(qū)拍攝藏羚羊,越是艱難的新聞之路,越會沉淀出好的新聞故事! “俠骨柔情”、“百姓情懷”,“為民服務、為國所用”,這就是我17年來的新聞之路。
這幾年,我們一直在關注西藏先天性心臟病兒童,走基層,最終推動了“免費醫(yī)療救治方案”的出臺。數(shù)千名西藏先心病孩子們的命運得到改變!生命總有另一扇門打開,好記者就是那開門的人!
現(xiàn)在,我們又在打開新的一扇門——幫助西藏盲童獲得學齡前教育。就像圖片里6歲的旺姆,既看不見,也聽不見。她的老師吉拉也是盲人,吉拉憑著微弱的光感,創(chuàng)辦了全國第一家盲童幼兒園。今年五月,旺姆在拉薩的康復中心戴上了助聽器,那一刻,她第一次聽到自己的聲音,我們沒有想到旺姆深深嘆了口氣,兩行熱淚從她的臉龐滑下;那一刻,我,一直在跟拍的汪哥,還有吉拉,我們都哭了,因為旺姆終于走進了有聲世界!
愛這一方土,幫這一方人,雖然一次次面臨生與死的考驗,但是做有用的新聞,做有用的新聞人,我從未放棄!